欢迎您访问甘肃教师资格网! 本站为【学考网】旗下甘肃教师资格考试民间交流网站,最新教师考试动态请各位考生以甘肃省教育考试院www.ganseea.cn或当地教育局所示为准。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招聘交流群

考生交流群

微信小程序

免费领课/找工作

在线咨询
公众号
交流群
考生交流
合作联系
在线做题
短信提醒
教师资格考试动态提醒
获取验证码

特别提醒:

1.提醒为短信模式,请填写本人正确的手机号码

2.确认预约后,会有专门的客服确认您预约的项 目,请保持通讯畅通

3.如有任何问题,请致电客服热线:
或点击网站首页的在线咨询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考点精髓: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时间:
2019-03-01 09:28:27
作者:
张老师
阅读:
来源:
甘肃教师资格网
  一、课程的概念

  “课程”指课业及其进程,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

  广义的课程: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狭义的课程:特指一门学科

  我们所研究的课程是广义的课程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基础。

  二、课程的类型

  (一)从课程的组织方式来划分:分科课程、综合课程与活动课程

  综合课程:是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门以上学科领域而构成的一门学科。

  活动课程:又称儿童中心课程、经验课程,是为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活动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二)从对学生的学习要求的角度来划分: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三)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的主体来划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实质上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民主决策过程。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起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

  (四)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隐性课程:亦称潜在课程、自发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如师生关系、校风、学风等。隐性课程是伴随着显性课程而生的,没有显性课程就没有隐性课程。计划性是区分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主要标志。

  三、课程理论流派

  (一)学科中心课程论

  是最早出现、影响最广的课程理论。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斯宾塞和布鲁纳等是学科中心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要素主义、结构主义是其代表理论。

  (二)活动中心课程论

  代表人物:杜威、克伯屈

  (三)社会中心课程论

  代表人物:

  社会改造主义:布拉梅尔德

  批判理论:金蒂斯、布迪厄

  四、课程内容(需重点把握)

  (一)课程计划

  1、概念:

  课程计划,又称教学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是学校组织教育和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也是学校安排整个课程检查、衡量学校工作和质量的基本依据。

  2、课程计划的组成

  主要包括课程的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以及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课程设置是制定课程计划的首要问题。

  3、课程计划的作用

  是指导和规定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课程标准的依据。

  补充: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应具有的三个基本特征: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

  (二)课程标准

  1、课程标准的含义:是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某门学科的内容及其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

  2、课程标准的结构

  第一部分是前言,包括课程的性质与地位、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等。

  第二部分是课程目标,这是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包括总目标和阶段目标。

  第三部分是课程内容,是具体的知识内容要点。

  第四部分是实施建议,包括教材编写的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等。

  3、课程标准的作用: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对教师工作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三)教材

  又称教科书,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教材的编排一般采用螺旋式上升和直线式编写两种基本形式。

  教材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其中,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故人们常把教科书与讲义简称为教材。

  教材的作用:

  1、教材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它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教师讲授的内容;同时,也便于学生预习、复习和做作业。教材是进一步扩大知识领域的基础,所以要教会学生如何有效地使用教材,发挥教材的最大作用。

  2、教材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它为教师备课、上课、布置作业、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提供了基本材料。熟练掌握教材内容是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条件。

  四、课程开发

  (一)课程开发的概念

  是指通过社会和学习者需求分析,确定课程目标,在根据这一目标选择某一个学科的教育内容和相关的教学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实施、评价、修订,以最终达到课程目标的整个工作过程。

  课程反映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的要求,受一定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文化发展水平以及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也就是说,社会、知识、儿童是影响学校课程开发的三大因素。

  (二)课程开发的模式

  1、目标模式:泰勒

  2、过程模式:斯腾豪斯

  3、情境模式:劳顿的文化分析理论

  五、课程评价

  1、目标评价模式

  首先由被称为“当代课程评价之父”的美国课程评价专家泰勒提出,以目标为中心而展开,是在泰勒的评价原理和课程原理的基础上形成的。

  2、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由美国教育家和心理学家斯克里文提出。他认为,评价者应该注意到的是课程计划的实际效应,而不是其预期的效应。

  3、CIPP评价模式

  是指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成果评价的缩写

  4、CSE评价模式

  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

  (一)基本理念

  1、三维目标观:即教学的目标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价值观三维目标

  2、综合课程观:课程的设置更加综合,体现整体性、开放性、动态性,培养学生综合的视角和综合的能力。

  3、内容联系观: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学生已有的经验相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的生活化,使学习更有意义。

  4、学习方式观: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性、创造性,使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5、发展评价观:重视学习过程的评价,通过评价促进学习的作用,而不是检查验收的作用。

  6、校本发展观: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开发校本课程,增强学生的选择性,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特色发展。

  (二)核心理念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教育以人为本,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具体表现在:

  1、关注每一位学生

  2、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用“心”施教

  3、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

  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具体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即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甑别和选拨的功能。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

  八、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情况

  (一)课程结构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和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二)课程内容

  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标准体现出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教材管理由“国编制”转变“国审制”,教材呈现方式多样化

  (三)课程实施

  1、学生观:强调学生是发展中的人、独特的人,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2、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合作和探究

  3、教师观方面: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4、教学行为方面: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对待教学关系上,强调帮助、引导;在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在对待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强调合作。

  (四)课程管理

  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建立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建立旨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制度。

  (五)课程评价

  在教师评价方面,打破唯“学生学业成绩”论教师工作业绩的传统做法,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指标体系,强调以“自评”的方式促进教师教育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倡导建立教师、学生、家长和管理者共同参与的、体现多渠道信息反馈的教师评价制度,打破关注教师行为表现、忽视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建立“以学论教”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模式。

  补充:我国小学课程设计的原则:

  1、高度的科学性和高度的思想性相统一;

  2、要以实现教育目的和学校培养目标为最终目的;

  3、要适合小学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

/uploadfile/2024/0328/20240328114730499.png

教师资格备考指导 立即定制专属备考方案

OR